hth下载app:坚持防抗救一体化应对 更牢更稳把握防汛救灾主动权——看我国今年防汛救灾工作之变
来源:hth下载app 发布时间:2025-11-15 08:02:00
汛期提前到来,暴雨密集“登场;局地极端降雨频发,北方地区受灾较重;受台风叠加影响,秋汛来势汹汹……今年,我们经历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汛期。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北京、河北、甘肃等多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习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始终对防汛救灾工作念兹在兹。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充分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坚持防抗救一体化,让防汛备汛更具针对性,灾害防御更精准及时,抢险救灾更高效有力,坚决打赢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主动仗。
防汛救灾,关键在“防”。回看整个汛期,从汛前检查,到抢险救灾装备预置和资金预拨,再到宣传教育,“针对性”一词体现在方方面面。
“今年我国入汛早,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偏早17天;‘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秋汛累计雨量大、洪水量级大……给防汛救灾工作带来极大考验。”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长徐宪彪说,“针对极端天气灾害特点,今年,我们突出在‘防’上下功夫,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各有关部门早部署、早行动,尤其突出‘针对性’做好防汛各项工作。”
在国家防总开展的2025年汛前检查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带队的8个检查组,对主要江河流域以及北京、河北等15个重点省份开展实地督导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交通运输部是首次参与国家防总组织并且开展的汛前检查工作。“这是针对2024年汛期所暴露出的短板问题,在充分汲取灾害教训的考虑下,作出的针对性安排。组织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参与汛前检查,可以有效补短板、强弱项。”国家防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7月30日,应急管理部调派的大载荷无人直升机起飞,前往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失联村庄空投救灾物资。
防汛备汛,力量准备是重中之重。“针对今年汛期严峻形势,我们加强力量准备和对接联动,制定《2025年防汛关键期重点流域应急救援力量准备预案》,指导落实本省区力量准备,衔接做好跨省区力量准备。”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局长范朝晖说。
7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增援力量前往怀柔区琉璃庙镇及周边村落,转移被困群众。
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工程抢险、航空救援、安全生产、应急排涝、供电照明、无人机投送等专业力量,军队应急力量,社会应急力量,体系化纳入预案、专业化编组合成、分批次调动增援,合力更强、底气更足。
极端天气极易导致高风险区出现通信中断情形。瞄准这一难题,应急管理部提前预置通信装备,周密做好保底通信装备的配备工作:在辽宁朝阳、甘肃张掖靠前部署2架翼龙Ⅱ大型无人机,为全国10.2万个多灾易灾的乡村配备10万多部卫星电话,建设应急管理部门专用的370兆赫兹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在全国配备240余架大中型应急通信无人机。
“今年‘7·28’华北暴雨期间,北京怀柔、密云、平谷等地都出现了部分乡村通信中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村干部是通过卫星电话及时向上级部门报灾的。今年汛期应对中,我们会同工业与信息化部调度了各地的通信无人机,在‘三断’区域为失联群众提供通信服务3.2万余次。通过临时在‘三断’区域建立公网通信,为受灾群众搭建起了应急通信的生命线。”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魏平岩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年,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中央救灾资金快速预拨机制。“这一机制改变了以往先核灾再拨款的模式,按照‘大头在先、快字当前’原则,启动应急响应以后,第一时间进行会商研判,迅速拨付资金。同时,我们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逐步优化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布局,与各储备库强化24小时值班值守,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快速调拨机制;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开通运输绿色通道,当接到灾区群众转移安置和物资紧急需求后,综合研判,批次足量快速调拨,首批中央救灾物资6小时运抵灾区,有效解决灾区燃眉之急。”应急管理部救灾和物资保障司司长陈胜说,在今年应对甘肃榆中县山洪等灾害中,提前到位的资金和物资,让受灾地区有了充足的抗灾救灾底气。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全国各级灾害信息员已累计报送灾情信息达75万余条。
今年主汛期降雨极端性强、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总体偏多。立足这一灾害特点,各地因地制宜,打好提前量,创新采取了多项防范措施。
在应对“桦加沙”“麦德姆”等9个登陆和4个严重影响台风的过程中,海南、广东、广西等多地采取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等“五停”措施,组织35万艘渔船回港避风、510万人转移避险,全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湖南启用手机应急呼叫平台,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送达群众手机终端,并通过语音呼叫强化警示提示,消除转移避险信息盲区。
进入秋季以来,西南地区多地秋雨连绵、汉江编号洪水接踵而至、黄河中游干流发生编号洪水……一场累计雨量大、洪水量级大的秋汛影响我国部分地区。
多地毫不松懈,保持备战状态,做好针对性应对:陕西密切跟踪雨情汛情,采取“定点值守+流动巡查”方式,对河道、危房等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隐患及时有效地发现、险情快速处置;广西百色持续推进滞涝灾害应急处置,动态优化滞涝点退水攻坚方案,并组织专家科学研判成灾机理,精准制定应急与长远相结合的治理路径……
打赢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主动仗,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管用、鲜活的防灾减灾科普宣教,让群众知风险、会防范、能应急。“当群众遇到城市内涝或者道路积水时,该怎么样应对”“群众在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时需要注意什么”……“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一场由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的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及时为公众答疑解惑、传授必备的避险知识技能。
立足“防”的基础,强化主动抗灾的能力,今年汛期,应急管理部进一步强化预警“叫应”,通过拓展监测手段,鼓励探索创新机制等,持续提升预警能力和预警响应联动能力,推动各地转移避险速度更快、范围更精准、组织更严密。
“通过铁塔及通信大数据系统分析,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航空产业园、江门市台山市赤溪镇等预警等级上升,其中赤溪镇铁塔离线%,停电率36.00%,通信退服率36.47%……”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登陆。受其影响,广东多地遭遇暴雨。台风登陆前2小时,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2号指挥大厅,上述监测报告“出炉”。灾害来袭时,保障通信畅通至关
重要。今年汛期,应急管理部加强完善通信监测手段,综合利用铁塔、通信基站离线情况等大数据24小时不间断监测,第一时间发现疑似受灾断网区域,辅以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核查后,快速锁定断网区域并发出预警,同时对相关力量、装备及时进行部署,提高应对及时性。“相较过去,这种方式大大缩短了
发现通信不正常的情况和地区的时间,为应急准备争取更多‘窗口期’。”魏平岩表示,大数据监测能够精确到乡镇一级,甚至定位至某一个村。“这让我们心里有数多了。”7月下旬,北京、河北等地持续遭
遇强降雨,一些村庄出现通信中断。经持续监测,应急管理部成功锁定北京密云区、怀柔区和河北承德市兴隆县、滦平县等地通信异常的乡镇,立即指导当地利用提前预置的8架通信无人机及卫星电话等进行重点保障,并跨省调派2架通信无人机及时支援,切实筑牢应急通信“生命线日,甘肃榆中县遭遇山洪灾害,部分乡镇公网通信陆续中断。甘肃利用370兆赫兹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作为保底通信手段,截至8月13日9时,累计组网呼叫4.3万余次,确保在灾区公网中断情况下救援指挥通信畅通。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才能在
短临预报的精准度、可靠度,遇暴雨天气加密监测频次”“进一步强化人员转移避险,切实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8月15日,国家防总办公室组织专题视频会商调度,针对性部署北方地区极端暴雨防范应对具体举措。“面对极端天气,我们把人员转移
避险作为减少人员伤亡的最关键举措,督促气象水文等部门持续提升预警能力,强化预警响应联动,确保受威胁人员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徐宪彪说。临灾预警、转移避险,不落一人,
背后是体系化、制度化的力量。今年汛期,得益于严格落实与成熟运用的转移避险机制,全国范围内涌现多起成功避险典型案例。6月,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遭遇
极端暴雨,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该县党员干部等人员顶着暴雨在18小时内紧急转移37613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确保转移不漏一人,在提前配齐转移力量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该县通过媒体在线上密集发布预警信息127万条,线下组织党员干部敲锣入户,确保预警“叫应”到点到人。云南创新实施
“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以下简称“1262”机制),明确全省各地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发布精细到县、乡镇的强降水预警。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轮强台风接连扑向云南,地处文山州东南部的麻栗坡县受台风暴雨天气影响严重,当地立即启动“1262”机制,州、县、镇、村、组干部迅速反应,紧急转移避险518户1947人(次),实现人员零伤亡。抢险救灾更为高效有力
社道路损毁严重,消防救援力量通过绳索横渡前往救援。灾情就是命令,抢险就是战斗。
救援难题,举办‘应急使命·2025’演习,通过公开征集和比测优选,验证了一批新质救援能力,并在实战中推广应用,抢险救援效率更加高了。”范朝晖表示,在抢险救援中,注重使用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提升新质救援能力成为一大突出亮点。邕江之畔,动力舟桥架起
“水上钢铁长城”,水陆两栖挖掘机灵活作业,无人机巡检实时回传险情……受台风密集叠加影响,10月4日以来,广西南宁市遭遇连续洪峰,沿江个别堤段出现地面塌陷等险情,防汛形势严峻。抢险救援中,这些救援装备大显身手,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首次在广西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动
力舟桥,其可配合冲锋舟、水陆两栖挖掘机联合开展救援。今天早上,我们就借助这些装备成功救起一名落水群众。”10月10日,中国安能第一工程局应急救援事业部部长边防说。据介绍,此次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动力舟桥长50米、宽8米,载重60吨,作为重型水上平台,可通过水路向受灾区域输送重型装备和物资。在河北承德,利用大载重无人机多批次投送救援装备和应急物资,克服了
恶劣天气和多点断路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内蒙古,运用Mi-171大型直升机、水陆两栖挖掘机进行退水渠溃口封堵……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一批先进救援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提升抢险救援效率。此外,为提高力量调派的针对性和
精准度,今年,应急管理部逐步优化力量调派程序。“我们依照地方提出的需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力量和装备调派。”范朝晖说。紧跟雨情汛情险情发展,今年汛
期,截至目前,应急管理部已紧急协调调派中央企业工程抢险力量7000余人开展人员转移、抢通道路等各项抢险救援行动。“家里正好缺这些,非常及时、特
别实用。”9月27日,广东湛江坡头区乾塘镇南寨村村民余大叔拎着刚刚挑选的大米、花生油和酱油,笑容满面地说。台风
“桦加沙”过境后,一项创新的救灾救助模式——“政社协同应急超市”项目在乾塘镇开启试点。南寨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外变身为临时“应急超市”。超市里,油米酱醋、卫生用品、小家电等生活物资一应俱全。村民凭借领到的应急救助券,即可依据需求挑选商品。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发放得越
早、越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越能尽早得到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越能尽快推进。7月27
日,北京市密云区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部分村庄受灾。受灾群众在石城镇中心小学安置点领取物资、一起用餐。“从充分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
求,到特别注重保障受灾群众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物资需求,是今年救灾救助工作最显著的变化。”陈胜说,近年来,应急管理部积极对接协调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并完善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在政府提供基础性救灾物资保障外,协调参与该机制的基金会等成员单位为受灾群众特别是老幼病残孕等特殊脆弱群体提供更多元的物资品类及保障方式。此外,针对北京密云、河北承德、
贵州榕江、广西百色等重灾区受灾程度深、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重的工作实际,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多次组派由发展改革、民政、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金融监督管理、疾控等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现场对接指导,集中资源力量支持帮助做好救灾救助和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同时,在灾情稳定后累计派出8批次共80余人次的相关行业专家,前往灾区指导地方做好灾情核查评估,通过实地踏勘、交流访谈、资料查阅等方式,重点围绕房屋及居民家庭财产、农林牧渔、工矿商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核查评估灾害损失,为地方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一次次全力防御、一场场高效救
援,凝聚的是战胜洪水的强大力量,见证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永恒信念。然而,防汛救灾工作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起点,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持续加强滚动会商研判,完善预警“叫应”和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强化科学技术赋能与基层治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铜墙铁壁”。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